搜索 登录

青年校友榜样丨李全磊:不断突破是护理人前进的方向

点击:9444    发布/更新时间: 2019-05-06

为传承复旦精神,激发在新时代爱国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研究生于10-11月组织开展了护理人对话护理人”——优秀青年校友访谈活动,通过优秀青年校友回忆从业初心及近十年青春奉献护理事业的访谈回顾,加强研究生群体对于成长发展及自身专业的认同归属感。

——编者按

本期访谈对象为护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李全磊

人物介绍:

李全磊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本科

复旦大学护理学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硕士交换生

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硕士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在读博士

《中华护理杂志》英文审校

中国旅美医学专家学者联合会副主席

暴力与虐待学会(Academy on Violence and Abuse)理事会理事

1.jpg


护理求学不止步,只为改变一点点

我是2005年参加高考,其实最初是想读临床医学做医生。当时报考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但那年正好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录取分数都上涨了不少,虽然自己考分也还可以,但最终还是调剂到了护理专业。自己当时确实有点懵,护理是什么呢?大一、大二的时候,还是很喜欢学校的课程,尤其与临床医学相关的组胚、解剖、生理等等。后来大三、大四去实习,在那个阶段,自己对护理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本科时候成绩一直还不错,就被保送到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成为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第一个男护理学硕士。我知道护理学院已经有第一个男护理学博士,朱政同学。在研究生阶段接受了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让我对护理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这期间,我被选派去了台湾大学护理学院做交换生,对比台湾与大陆的护理专业,发现我们的护理其实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从台湾回到上海,开始了硕士课题研究,逐渐感受到护理领域的魅力,爱上了护理行业。

我觉得,作为复旦护理人,身上是有责任的,我们应该为护理专业的发展做点事情。从复旦毕业后,因为台湾交换的经历,让我萌生了出国的想法。我们那一届,我是唯一没有去工作的人。复旦护理学院的就业率非常高,尤其研究生,常年保持在100%。但我毕业的那年就掉到了94%,因为我没有就业。学生办公室李颖老师后来开玩笑说:“你拖了我们复旦研究生的后腿”。

这期间有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就是去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读公共卫生硕士。临近毕业,胡雁老师已经知道我想出国,于是她就转发给我复旦国际事务处的消息: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将在国内几所顶尖高校录取4位学生进行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方向的培养。全球健康,其实是公共卫生领域兴起的概念,所以申请基本面向的是公共卫生背景的学生。一般留学申请准备至少得半年,但这个项目从开放到截止,只有两周时间。于是,在规定时间里非常紧迫地把所有申请材料,包括自我陈述、推荐信、成绩单、语言成绩等等迅速准备好。当时是和学妹朱叶卉一起申请这个项目,我俩的经历很类似,都去过台大做交换生,也都准备出国继续攻读学位,对这个项目的申请也都没底。后来录取的4位同学:PhD program录取的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MPH program录取的一位来自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位来自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还有一个就是我,也是唯一一个纯护理背景的申请者。顺便说一句,叶子后来去了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护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入乳癌相关研究,非常出色。我自己MPH的硕士课题是关于中国全球健康教育,尤其护理学科的参与,这应该是国内第一次相对系统的专家访谈和横断面调查。也因此,后来的研究课题开始偏向了全球健康。

攻读博士学位又回到了护理专业,原因有很多,其中两方面非常重要:一是在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接受的教育,尤其是胡雁院长的榜样作用,让我看到一个真正的护理学者是怎样的状态。胡老师在护理领域持续耕耘,通过推广循证卫生保健的概念和实践,强化护理科研的严谨性,促进护理实践的科学性,还推动着中外护理领域的交流合作。我觉得一个人在某一行业前行,需要有自己的role model;二是自身原因,读了4年本科、3年硕士,还有2年公共卫生硕士,现在博士的3年,已经拥有超过10年的护理训练,确实舍不得离开护理专业。因为学习公共卫生课程,接受全球健康相关的训练,所以博士课题研究领域虽然还是护理,但转向了“亲密伴侣暴力”这个主题。它并不属于国内护理实践、教育和科研的传统范畴,而是更偏向公共卫生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希望自己能为中国护理内涵和外延的深化、拓展做一些努力。

1.jpg

李全磊学长与David Corwin博士在香港AVA全球健康峰会

交叉学科前途无量,复旦重塑人生之路

护理学科有太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挖掘,可以说是大有可为。随着国内外护理合作的加强,以及护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互补,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像我现在的课题,探讨的是中国护理人员在亲密伴侣暴力预防、干预中的角色,以及在未来如何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以减少中国针对女性的亲密伴侣暴力。特别巧的是,在今年美国护理科学院大会上有7位院士获得Living Legend头衔。其中就有Jackie,Jacquelyn Campbell教授。Jackie作为护理学者,从事亲密伴侣暴力研究超过30年,开发了目前最常用的暴力评估工具之一。参与制定WHO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政府政策,并和她的学生、我的导师Nancy Glass教授开发myPlan app,以移动技术帮助女性建立安全的亲密关系。护理研究,除了可以关注传统的医院内患者床旁照护,也可以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等学科交叉,采用新兴科技,与政府、企业、NGO、专业学术团体等建立合作,从个体、家庭、社区、社会、国际等不同纬度推进人类健康。这些研究和成果将进一步深化和强调护理在卫生保健系统、健康政策制定中的意义和作用,推动护理学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G:您在很多学校都有求学的经历,像交大、复旦、台大、华大、约翰霍普金斯,您觉得在复旦对您改变最深的是什么?

L:对我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复旦,找到自身的学习榜样,确定出国深造的想法,改变人生发展的轨迹。特别感恩在复旦的求学经历,我也在想复旦所谓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一格,又能坚守不世俗的那一份初心,可能还要经历和沉淀很久才能更好地体会吧。

G:从本科到博士,您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L:难忘的事情有很多,很难说哪个是最难忘的事,其实都记着呢。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去年11月在华盛顿DC第一次参加美国护理科学院大会,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李红院长获颁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FAAN)。在颁授典礼上,每一位新晋FAAN依次走上主席台接过证书,同时主持人宣读着她/他们对护理学科的贡献。那种荣耀或许是每一位护理人终极一生的梦想之一。胡雁院长今年11月也获此殊荣,自己能作为参会人员,坐在台下为恩师良友助威庆贺,看到中国护理学者在国际舞台频繁发声,感到非常幸运和骄傲。

1.jpg

李全磊学长与胡雁院长在美国护理科学院大会合影

时刻要做好准备,学好英语很重要

说到青年护理人能担任什么责任,我自己其实也还在探索学习中,也许不太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还是要把自己准备好,如果是科研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科研能力培养好;如果是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要把自己的业务做专精。未来会有很多机会,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要保持适当的压力,因为压力会让自己变得更有韧性,但这个压力最好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可能就会令人太痛苦甚至绝望。

在国内,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会去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硕士、博士毕业生则可能更多去院校,还有一些会去医疗器械公司等相关企业。在国外,至少在美国,护理毕业生的去向就更多了,除了医院、学院、公司,还有不少会去NGO从事例如人道主义援助等工作,进入NIH从事研究工作。还有一些人会进入政府部门参与健康政策的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既重要也不重要,但我个人建议,大家一定要在求学阶段好好准备,建立一个相对明确的大方向。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遇到机会要立刻抓住,尤其很多时候机会可能会伪装成危机出现。

我博士毕业后,如果有机会还是想在美国找一个博后工作或者教职,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国内。在此期间,也不会和国内护理中断联系,比如现在担任《中华护理杂志》的英文审校,借此也可以把每一期的文章都读一读,看看国内正在做什么研究,研究质量如何,有哪些趋势和方向。

1.jpg

李全磊学长与沈小平院长、阮洪主任在上海九院第一届国际护理论坛现场

G:对那些还在犹豫着要不要从事护理的学生有什么建议呢?

L:一定要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想从事护理专业。除了上课听老师教学和分享,也要从临床见习、实习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以及学长学姐的交流,更全面地了解到护理专业的现状,包括优势、机遇、潜力,也包括弊端、挑战、瓶颈。既要知道护理的魅力,也要了解护理的阻碍。你得知道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果还愿意从事护理,那就要好好准备自己,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护理实践者、护理研究者、护理教育者。护理的发展一定需要高水平、高学历的护理从业人员来推动,无论科研、教育还是实践。最好的状态就是学科与个人能实现共同发展、互相成就。还有,就是一定要好好学英语,无论是考研、留学,还是医院内的出国进修,出色的英语能力都是一大利器。

访谈小组成员丨杨雪蓝、葛畅、张咏梅、毛诗柔、龚晨、王光鹏

文案整理丨李全磊、杨雪蓝、曹源远

编辑丨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