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学雷锋”的活动,来纪念雷锋这位舍己为人、服务群众的优秀榜样。然而,3月5日又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学习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弘扬雷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勤恳态度,践行雷锋始终心存人民、冲在第一线的奉献胸怀,从来都不只是一朝一夕之功,更需要日常一点一滴、细水长流的积累。
在“学雷锋日”到来之际,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向各班下发了《2017春季志愿者报名须知》,通知下发后仅仅1天,青志部便收到了80份报名申请,各项排班工作和答疑解惑也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同学们感慨万千,回顾自己一直以来坚持从事的各项志愿活动,并将始终铭记自己身为未来医护人员的职责,用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积累,来表达对雷锋同志最崇高的敬意。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把志愿服务当做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时时刻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奉献爱心的事,我想这就是雷锋精神的真谛。”这是“红房子讲师团”志愿者沈昕怡同学的肺腑之言。
“红房子讲师团”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与学校共同开展的志愿者项目。每周二,都会有来自护理学院的志愿者们前往病区进行健康教育、医疗知识的宣讲,主要内容有二:产前宣教和乳腺疾病饮食宣讲。
在正式进入病区前,每一位志愿者都经过严格培训,以确保能够清晰、准确地向患者宣传、宣讲医疗健康知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排练和实践,讲师团的新老成员都逐渐将演讲内容熟记于心,用亲切温暖的笑容和轻松欢快的小段子缓解患者手术前的压力。
在红房子医院,她感受到的不是周围许多人曾灌输给她的所谓“医患矛盾”,而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个充满爱的小社会。在红房子医院,她切身到了许多源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幸福,源于新生命诞生的喜悦。
“无论多苦多累,只要听到病人的一句‘谢谢’,都烟消云散”
每逢周二或周五,2016级3班学生王蕴与同学就会去到复旦附属华山医院做志愿者,同时她也是华山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导医、满意度调查、进病房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
导医过程中,患者前来咨询的问题几乎千篇一律,“验血、验尿在哪里?”“心内科在几楼?”“我这个卡可以自助付费吗?”“在哪里预约?”而王蕴从来都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应对每次资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回答可以使患者在偌大而陌生的医院中明确找到目标,避免多跑腿。
“患者,是心理最迫切、最无助的一类人群,每一位患者的心中都是一个虔诚而又焦虑的高压世界,他们最害怕医护人员的不以为意。而作为志愿者,需要无私地把自己尽最大的耐心和关怀呈现给他们,从最不经意的角隅安抚他们的急躁和不安。”她说。龙华医院2016级志愿者负责人顾雯静、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志愿者单莘依、徐汇区牙防所志愿者张怡菁纷纷与她发出了同样的感慨。无论是门诊病人求助的眼神,亦或是病房患者对病情好转的期待表情,导医志愿者们都深记在脑海,因为他们的心头,满是对患者病痛的体谅与感同身受。
“能力有限,价值无限”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志愿者负责人谢沁君,在寒假期间组织了爱心编织活动,以自制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为病人送去温暖。每周日下午他们便开始了工作,许多病人被他们精巧的手工艺吸引,与他们一起编织中国结,或是谈论自己感兴趣的手工作品,或是谈论一些家常琐事,淡淡的人间烟火气息掩盖了病房里浓重的酒精味,让人觉得亲切舒适,其乐融融、宁静温暖的气氛总让病人和志愿者双方都心情愉悦。这样微小的活动,或许并不能治愈病人身体上的疾患,但是能够让他们在紧张地治疗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也是值得的。
在青葱荏苒的道路上,无数的青年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让它们在所经之处茁壮成长,长成一株株参天大树,为需要休憩的人们遮光挡雨。李颖老师说:“希望各位同学不要把志愿者项目当做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是要真正体现未来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志愿者,是医患之间最小号、最不起眼的螺丝钉,尽管如此,护理学院的学子们依然鞭策自己尽自身的微薄之力,最大程度地去帮助医院中辛苦求医的患者们。助人,既是职业,更是事业。